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品质东莞 > 投资东莞
权威解读东莞金融“十四五”规划:“1466”开创金融强市建设新局面
  • 2021-12-31 17:22
  • 来源: 南方PLUS
  • 发布机构:
  • 【字体:    

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东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2月30日,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对《规划》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规划》将以“1466”的工作思路努力开创东莞“金融强市”建设新局面,“1466”的工作思路围绕“一目标+四定位+六措施+六行动”,为金融强省建设作出东莞贡献。

抓好“一目标+四定位+六措施+六行动”

《规划》共分为五章20节内容,将以“1466”的工作思路努力开创东莞“金融强市”建设新局面,即以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为1个总目标,围绕产业资本集聚、科创金融发展、金融开放合作、金融生态优化4大核心任务,着力落实金融空间布局优化、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产融深度融合、服务科创能力提升、金融开放合作、金融生态优化6大重点工作措施和推进实施制造业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上市融资、金融人才、金融安全等6大行动计划。

据悉,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正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工作要求,全力培育新发展动能,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中承担更大责任,这需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作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对此,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四五”金融改革发展工作,在《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单列金融章节,并将金融业发展规划列入了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编制总体工作安排,结合省“十四五”金融工作部署,东莞市制定出台《规划》。

多项金融指标“十三五”时期实现倍增

《规划》第一章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分析“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东莞深入贯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持续扩大金融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金融产业体系得到完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优化、金融对外开放合作紧密、地方金融发展提质增效、金融风险防控有力有序,银行信贷、证券期货、保险市场等金融指标增长提速,其中金融业增加值、新增境内上市企业数量、保费收入等居全省地级市首位,贷款余额更实现倍增。

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45.50亿元,五年增长60.3%,占GDP比重提高到6.7%,五年提高0.28个百分点。东莞于2019年成为全国第五个贷款余额突破万亿的地级市,而截至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82万亿元和1.28万亿元,五年增长82.9%和113.6%,年均增长12.8%和16.4%,存贷比五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保费收入达到559.8亿元,五年增长83.3%。截至2020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 1810.6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495.05 亿元,分别是“十三五”期初的1.53 倍和2.36倍。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规划》第二章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东莞金融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未来五年东莞金融的基本定位以及实现金融强市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发展目标等。

未来五年,东莞将以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在万亿GDP、千万人口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

《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900亿元,本外币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2.7万亿元和2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200亿元,科技信贷余额冲刺2000亿元大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20家,年保费收入超850亿元。

24项重点工作举措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规划》第三章分为6节,提出了24项重点工作举措,分别从促进金融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建设先进制造之都、助力打造湾区创新高地、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等金融改革发展任务和措施做了详细规划,为“十四五”时期东莞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区域枢纽型贸易强市等提供金融赋能。

实施6大专项计划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效能

《规划》第四章分别提出落实产业集群金融支持行动、资本要素引领赋能行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金融惠企惠民提升行动、高端金融人才引育行动、金融风险联防联控行动等6大专项计划,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推动企业上市发展鲲鹏计划、强化对东莞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金融支撑、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培养引进金融高端紧缺人才、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多维度提出22项具体工作。

9项保障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规划》第五章是保障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共9项举措:一是组织保障,包括加强领导实施、推动市镇联动、强化综合协调等。二是机制保障,包括建立分解考核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宣传推广机制等。三是政策保障,包括争取政策支持、强化政策落地和跟踪改进政策等。

来源:南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  主办单位: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1012759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