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中国旅游日来啦!谁说没有小长假去不了旅游?跟着小编一起去“行走老莞城”吧!
路线:东莞人民公园---东莞县博物馆旧址---明伦堂财产信条碑亭---讴歌亭---象塔街历史文化街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机关旧址---兴贤里历史文化街区---迎恩门---容庚故居---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
东莞人民公园
东莞人民公园始建于1912年,是我国最早的公园之一。开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称盂山公园。如今人民公园总面积23公顷,其中山岭面积8公顷,湖泊面积4公顷,平地面积11公顷。园内有钵山、盂山、元宝山、平山和晓湖、莲塘等,并有东莞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个博物图书馆,是一个集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是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东莞县博物馆旧址
东莞县博物馆旧址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东莞县博物馆前身是东莞知名人士邓纪望创建于1929年的东莞博物图书馆,于1931年竣工。博物部分由明伦堂拨款购置。该馆座西北向东南,两层砖瓦水泥结构,建筑面积686平方米,馆名由当时广州市长刘纪文题书。该馆是当时广东省内几所藏品较多的博物图书馆之一。
明伦堂财产信条碑亭
明伦堂财产信条碑亭建于1937年,坐西北向东南,面宽6米,进深6米,高6米。碑亭为砖石结构,水泥平顶,由八条罗马柱承重,两侧各有一条麻石凳,陶制花纹图案地砖。亭前有麻石石狮一对。亭内正面墙体镶嵌“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定信条碑记”1通,为青石阴刻,碑高1.85米,宽0.77米。“东莞明伦堂财产保管确定信条”是1936年时任明伦堂委员长的李扬敬订立,并在公园筑此亭,希望“一邑公共之财产,乃可互相维持”。该碑为认识当时东莞公共事务活动,了解东莞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实物参照。
讴歌亭
讴歌亭位于人民公园内盂山西角,建于1921年,坐东南向西北,面宽7.7米,进深6.5米,高7.8米。为砖瓦结构的四角方亭,卷棚顶,绿琉璃瓦当、滴水。亭内正面墙体镶嵌有尺寸、材料一样的“讴歌亭记”和“告示”碑各1通,为麻石阴刻,碑高1.32米,宽0.49米。讴歌亭是为了纪念时任东莞县长黄春林为民做好事而建,对研究民国东莞历史有一定史料价值。2008年,公园管理所对其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并在亭中设置石桌凳供游客休息。
象塔街历史文化街区
象塔街,位于莞城内,是东莞县城内历史最悠久的街巷之一。象塔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范围西至新芬路,北至万寿路,东至寺前街,南至东正路。总面积约为16154平方米。东西长约182米,南北最宽处约为137米,内有文物建筑4处5座,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14座。象塔街附近的街区,同时也是名人望族荟萃之地。亭头陈氏、南街翟氏、县后李氏、南街邓氏都是东莞历史上显赫的宗族。该地名士辈出,文脉悠长,底蕴深厚。据不完全统计,该街区自古至今涌现进士15名、举人22名以及一大批官宦学人。他们为政论学,对东莞乃至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亭头陈氏,因始迁祖陈傥曾于宋代聚居在东莞城南的“亭头场”而得名,后世分居东莞各地,是东莞“八房陈”的始祖。据称陈傥本是福建泉州同安人,曾任循州通判,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迁入定居。其后人陈庚(1247-1315),编撰了首部《宝安志》;陈纪,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末元初广东著名词人。亭头陈氏曾建有亭头陈氏宗祠,坐落在今东莞宾馆停车场靠近新华书店一侧,抗战期间毁于战火。
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机关旧址
1925年11月,中共东莞支部改称为中共东莞特别支部,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此时有党员10余人,多数人同时是共青团员,党、团组织仍合在一起活动。中共东莞特支书记莫萃华,机关设在莞城寺前街12号。
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后,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积极推动国民党东莞县党部的改组,基本掌握了国民党东莞县党部,在7名县党部执委中有5名是中共党员,他们是组织部长袁昌善、农民部长莫萃华、工人部长陈兆魁、宣传部长黄国器、青年妇女部长黄华东。党部秘书叶史苏也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李本立、周棠、刘伯刚、张乾楚等人被选为各部干事。国民党县党部的改组成功,标志着东莞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有力地促进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发展。
兴贤里历史文化街区
该街区毗邻东莞运河,街区范围北至北正路二巷,东至北正路,南至西正路,西至赐归巷与兴贤里七巷。街区西南为迎恩门城楼,东面为明清东莞县城和人民公园。它见证了明朝至今东莞县城街坊的发展与演变,是东莞古城历史的一个缩影。
至民国时,该街区基本成型。赐归巷,因罗亨信(明代镇守西北边陲的重臣)而得名。相传明景泰元年(1450),罗亨信任左副都御史,因旧病复发,本上书请求辞职归里,但当他得知宦官善宁与外敌私自议和时,便派勇将设法将善宁捉拿,皇帝便赐玺书褒扬他“为国除患”。同年七月,罗亨信被召人京,叩首时,皇帝见他年老秃顶,便准他辞官,除赏赐钱物外,并赐给马匹、船只回乡。此后,罗亨信定居于今赐归巷内。昔日巷口有红石匾额,上有御书“赐俸荣归”,故此巷得名“赐归巷”。兴贤里,原是郭氏聚居地,称为郭家亭,后郭姓人渐少,陈姓人移居于此。登桂里,相传清初该处是温氏世代官宦的聚居地,故取名“登桂里”,取攀桂登进士,以科第入仕途之意。
杏园位于市桥社区兴贤里23号,建于民国时期。坐北向南,由杏园门楼、庭院、主屋组成。平面为长方形,总面阔22.4米,总进深8.15米。门楼青砖墙,两面坡瓦顶,门头匾额上有“杏园”二字。主体建筑原有并立两栋,形式趋于一致,现以矮墙隔成两户。该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善馀堂,又称谭屋,位于市桥社区北正路横巷3号,为法国籍华人谭润芝出资修建。1908年始建,1919年建成。现存一栋主屋、一栋书房和一座围墙。房屋坐西向东,主屋总体风格中西结合。
迎恩门
迎恩门位于东莞市莞城西正路,坐东向西,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南海卫指挥常懿始建,又称西城门,明、清两代均有重修和扩建。原城墙与道家山、钵盂山、和阳(东)门、崇德(南)门、镇海(北)门三座城门楼相连,城外有壕沟,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现仅存迎恩门城楼,城楼为重檐歇山顶,面宽36米,进深14米,高16米。首层为红砂岩石建筑,是明洪武十七年(1384)建造。二层为1958年重修城楼建筑。1982年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容庚故居
容庚故居是容庚和弟弟容肇祖、妹妹容媛的出生地,三进深,是典型的“三间两廊”式东莞清代住宅建筑,占地面积202.95平方米,200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建筑平面为三开间,分前、中、后三进,每进都是一个独立的三间两廊式单元,两廊之间是一个小天井。
容庚,东莞莞城人,原名肇庚,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倡导成立我国第一个考古学组织——考古学社,著有《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30余种著作,其中《金文编》为我国第一部专科性的金文大字典;《商周彝器通考》被誉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之作,为考古学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这是容庚年轻时候的样子,通过容庚生平事迹展,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东莞名人。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
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莞城西部,南面为传统商住区,北面为珊洲河,西临东江大道。东西长约840米,南北最宽处约为400米,东至光明路,西至中兴路,南至振华路,北至珊洲街,含旨亭街、阮涌路、大西路、中山路、和平路、维新路等街巷。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其中历史传统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街区内历史传统建筑主要是骑楼建筑和传统岭南建筑。骑楼建筑,为民国时期建造,两旁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多是商住混合,二或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立面多三段式。
中兴路如今集中了莞城密集最高的批发门店,囊括了日杂用品、粮油、药材、土特产等经营业态。这里不仅有很多老字号,而且可以寻觅到昔日商业繁荣的踪影。中兴路是昔日商贸交易集中地,这是区别于旧城其他街道的重要特征。
约上你的亲朋好友,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莞城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