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9日,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召开,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厘清思路,凝聚共识。
回首2020年,“成绩单”值得自豪:极不平凡、极其不易、极为难忘的一年,东莞逆风而上、破浪前行,交出令人鼓舞、弥足珍贵的答卷。
展望2021年,“任务书”催人奋进:全力攻坚打造新动能、提升创新生态和创新能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品质提升推向新高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回首过去,值得铭记;展望未来,豪情满怀;乘风破浪,“进”有底气。
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东莞来说,既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既艰苦卓绝又成绩斐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市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叠加中美经贸摩擦、特定企业受打压等因素,东莞经济运行面临着近年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即便形势如此艰难,全市上下仍然坚持迎难而上、奋勇前行,在做好疫情防控、有力服务全国全省抗疫大局的前提下,以超常规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通过出台“助企撑企15条”等一揽子政策、设立50亿元援企专项资金、配置3000亩增资扩产用地指标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经济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8.8%一路回暖,全年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1%,总量达9650.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朝着破万亿元迈出了坚实步伐。
这一年,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严重冲击下,东莞有效稳住了全市经济基本盘;这一年,在极为严峻的下行压力下,东莞新的发展动能实现进一步壮大;这一年,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东莞经济发展综合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这一年,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全市民生保障没有削弱而是得到进一步增强,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些成绩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尤其对于改革开放窗口之一的东莞而言,外贸依存度全国最高,所受冲击首当其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走得有多艰难,成绩就有多伟大!
东莞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展现;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释放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的结果;是东莞市民发挥主人翁意识,主动投入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大潮流中,以涓滴之力汇聚磅礴合力的逻辑脉络。
可以说,每一个奔跑着的东莞人都配得上“了不起”的价值标签,让我们致敬抗疫的逆行者,致敬推动复工复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干者,致敬每一位努力前行的东莞人。
东莞的底气与决心
东莞的底气,来自于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的气质和底色更浓。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东莞已经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科技创新正式跻身“国家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首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还有包括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正在筹建的两所大学——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全市R&D投入强度提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国家高企达6381家,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全市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80%以上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参与……这些创新要素聚合起来,已经颠覆了过去东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世界工厂”的形象,“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加速转变。
东莞的底气,在于坚定不移把先进制造作为东莞发展的“根”与“魂”。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没有强大的、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对于东莞这座城市而言,制造业不但是看家本领,更是最大优势。全市拥有34个工业门类,占所有41个大类的82.9%,门类齐全;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全市制造业体系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本地产业配套率达到90%;且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五大支柱四大特色”产业、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完整制造业体系和“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特色。东莞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万亿级规模,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
如同大河奔涌,有缓流也有急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东莞将始终勇立潮头、扬帆领先。
资料来源:i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