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广州之东,盛产莞草而得名。介于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东西最大横距70.45千米,最东是清溪镇的银瓶嘴山,与惠州市惠阳区接壤;最西是沙田镇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市番禺区、南沙区隔海交界;南北最大纵距46.8千米,最北是中堂镇潢涌村,与广州市黄埔区和增城区、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最南是凤岗镇雁田水库,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2020年,全市陆地面积2460.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97平方千米。毗邻港澳,处于广州市至深圳市经济走廊中间。西北距广州市中心区59千米,东南距深圳市中心区99千米,距香港中心区140千米。
东莞于东晋咸和六年(331)立县,初名宝安县,隶属东官郡。唐至德二年(757)更名为东莞县,县治从芜城(今宝安南头)移至到涌(今莞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分东莞县的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明万历元年(1573)将东莞县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民国期间,东莞县先后隶属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1949年10月17日,东莞县全境解放,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0年3月,属珠江专区。1952年,珠江专区撤销,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中行政区撤销,属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短期隶属广州市。1959年1月,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属惠阳专区。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莞县改设为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东莞市历史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活动众多。南社九大簋食文化习俗独具特色,盛行于茶山镇南社村,凡是结婚、老人过生日、添丁、过新年等喜事和节庆,村民采用九大簋的方式来宴客,九道菜按照“横三竖三”的序列摆放,有“双鱼、双肉、双头牲”(即鱼、肉、家禽各二),赴宴者衣着打扮必须整洁喜庆,遵从“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规矩。南社九大簋分为团年家宴、新年斋宴、迎娶喜宴、于归喜宴、福禄寿宴和添丁喜宴六大系列,其中,添丁喜宴最具代表性,凡添丁人家来年农历正月初一需到谢氏大宗祠“报灯”,以登记新生儿姓名入族谱,正月初七在家或祠堂摆“开灯”宴,以宴请族中亲朋好友,而农历正月十五由所有“灯头”(摆灯酒的人家)出资,邀请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享用南社九大簋,美其名曰“千叟宴”,以祈求小孩长命百岁。